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更加合理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1-22 19:55:21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父母都会加大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加具有优势,但是也会出现一下家长妄加对孩子的期望,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小编就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家长对于孩子期望值过大的问题。

  【关键词】家长 孩子 期望 成绩 健康成长

  【正 文】

  一、问题呈现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考上重点,有个好前途,用尽了方法:比如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增加作业量;每次考试,要求孩子的成绩要达到多少多少分,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就会狠狠地批评说:“这怎么是你考的分数?”“你这样的成绩怎么考重点中学?”“你考这个分数对得起我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 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指出,“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5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针对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的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这也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正是家长不合理的期望,给孩子施加了源源不断的压力。小小年纪,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使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例子也已不在少数,请看:

  案例1: 一名14岁初二学生经常凌晨起床,从书包里拿出书和本子,在黑暗中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经重庆医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专家诊断,由于孩子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度安排繁重的课外作业,导致孩童梦游。

  案例2: 一名13岁的初一学生亮亮染上了“怪病”,狂拔自己的眉毛、睫毛及头发。3个月的时间里,眉毛和睫毛几乎被拔光,由于头部被拔出两块鹅蛋大的“空地”,只得戴上帽子。经儿童医院心理专家与亮亮的交谈后发现,内向的亮亮只要谈到学习,他的反映便特别敏感,双手立即放到头部开始抓挠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告诉心理专家,虽然自己成绩很好,但还是担心自己考不上重点中学,如果考不上,不但会遭到父母的谴责,还可能遭到同学的耻笑。

  案例3:另一个初一学生给母亲的信中写到:“妈妈,您能给我点玩的时间吗?其实我们也需要娱乐的时间,来放松我们的身心。”……

  学习是为了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它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曾几何时,因为考试、升学,因为家长的高期望,学习这个过程已完全变了味,它不再让孩子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是对它的厌恶以及恐惧。

  二、家长对子女几种不合理期望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存在在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期望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望过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绩出众,将来上大学,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可以破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的有之……总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将来能够好好地生活,能够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于是在孩子还是幼儿时,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玩具、图书、音像资料搞了一大堆,幼儿早期教育的物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然而却忽视了思想教育。上学后,有的家长总希望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也有的为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不允许孩子外出参与交往。有时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很多情况下,过高的期望会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2、期望单一

  由于中国长期的以学历为第一关口的择业标准,导致了家长对孩子最大最直接的期望就是读好书,获得高学历。大多数家长看来,学历是孩子进人社会的资本,甚至是通向成功的唯一一把金钥匙。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诉说:“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最爱的好像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好成绩。”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高学历期望有多高。这种单一的期望不仅强化了自身对孩子教育中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陷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3、期望盲目性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来自于自己的单相情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孩子绘制了未来的生活蓝图,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想使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自身特点。更有家长随波逐流,看到谁家的孩子那方面取得了成绩,就逼迫自家的孩子也朝哪方面发展。

  这些不合理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使得孩子会存在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有时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而有时也反过来影响或阻碍学习。当孩子了解到父母无限美好的期望之后会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怎么办,困扰心绪的担心与压力会渐渐地使孩子形成焦虑,造成孩子终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发挥。 而学业中的不良又会使孩子觉得会让父母太失望,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生活在自责状态中的孩子会更加过度的焦虑,表现退缩、过度顺从、逃避、回避等。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作以下几种合理调适。

  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是个人习惯、道德水平以及身心的健康,学习成绩并不在三大指标之内。成绩,它只是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一个参数,不具任何发展意义。

  家长如果一定要求孩子达到多少多少分以上,一定要考进什么什么重点学校,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及需要,此种不合理期望,往往会带孩子走入唯成绩最重要,唯考进重点中学才有前途的认知误区,孩子越学越会觉得有压力,最后导致身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期望孩子每次考95以上,不如期望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懂得倾听、作业认真、能及时预习复习等等。考一个100分,对他以后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帮助,但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他却可以受益终身。一个人的道德以及身心的健康,是做人的根本,也远比成绩来的重要。

  什么样的期望才能引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更重视孩子的习惯、道德及身心健康的、更具“人情味”的期望。具体“期望”可以如下:

  1、要懂得体贴他人

  经济生活水准的提升,现代父母生育数反而降低许多,几乎家中的小孩皆以一两个居多,也为如此个个都是“宝”。而许多孩子在父母亲长辈的呵护下,自我中心也越来越严重,除了无法体会父母亲的辛劳外,也无法以一颗“心中常存他人”温柔的心,体贴所有人的付出。因此,让孩子懂得体贴他人很重要。

  家长可以这样去做:

  ①角色扮演,换你做做看

  孩子不知道做父母的辛苦,责任最大的还是父母,父母把孩子照顾的太好、太完整了,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夠深刻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习型家庭的第一步就是“好男主角、女主角换你做做看!”。

  ②大人也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大家都知道,影响孩子行为的方法沒有一个比身教更有效。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检视自己做到哪里,比如:爸爸是否也会帮忙妈妈整理家务?加班晚回家会不会先打个电话?出差、旅行会不会打电话报平安?

  ③适时给孩子赞美与提醒

  不管大人或小孩,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因为好话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肯定。当然赞美也是促进行为改变的原动力之一,正如同许多心理学家所说的“正增强”的效果一样,适时给孩子鼓励,例如在别人面前即时的赞美,更能夠刺激孩子重复出现相同的行为动作。不过孩子如果有错,也应该立即处理,让孩子当下即可学习到应有的态度。但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有技巧的引导,千万不要以暴制暴处罚他,因为这样等于完全否定了他。

  2、要具有强的忍耐力:

  孩子到了2岁时,就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2岁之后,应教会孩子“下次再抱你啊!”等忍耐之心。6岁以上的孩子要开始上学了,不管所学的科目是阅读、科技还是足球,忍耐力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继续帮助孩子培养忍耐力,帮住他确立短期内集中注意力的目标,把新信息分隔成小的组块,这样他就能掌握这些内容,并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下去,直到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

  3、要具有干劲:

  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凡事均有参与的积极性,凡是参与的事都应从头至尾兴致勃勃。在这点上,父亲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4、要富有创造力:

  一般来说,孩子从零岁起就能够一个人玩耍了,做家长的不要妨碍孩子一个人单独地玩耍,要知道此时正是孩子自发自动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时机。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成就感是需要与同伴一起分享的,孩子独自玩耍,兴趣不能持久,还易产生无聊感和烦躁情绪。因此父母再忙,也要抽点时间陪孩子玩玩。上幼儿园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对孩子的社会适应力会有帮助,但是,这是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的。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父母的肯定和赞许更能激励孩子尝试和进取的心理。

  5、要富有智慧:

  孩子的智慧和才能并不是光靠枯燥乏味的训练就能发展,更不可能在父母的强迫压制下得到发展。只有让孩子自己体会到智慧活动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上智力活动,才会自然地培养出良好的智力技能。训练孩子的智力,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游戏,父母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是一种紧张拘束、一板一眼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作出任何过于严格、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父母对孩子的智力训练应该是一种轻松、自然、无拘无束、开心快乐的共同享受,是家庭生活中一种快乐的游戏。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会因为做这种高级游戏而失去什么,却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智慧。作为参与游戏的一方,父母不应该带着任何一点紧张、无奈、敷衍、应付和不高兴的表情和心情。如果父母觉得是一种负担,那么对孩子肯定也是一种压力,因为他不能从中得到愉快的交流。为训练而训练完全是一种不必要的形式。智力的训练可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更应该在孩子自己充满热情和兴趣时进行。

  我们都知道,让一个孩子能够快乐的健康的成长的确不容易,父母为之付出的心血是数不清的,但是在对孩子的期望上,我们家长应该抱着一个现实的态度客观的评价孩子的未来,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成长负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